大明的弘治四年對應日本的明應二年,這年倭島發(fā)生了一件大事。
趁著幕府將軍足利義材出外討藩的機會,幕府管家細川政元聯系其他的奉公突然發(fā)動政變,擁立另一個貴族上臺。
幕府將軍被手底下的家臣們肆意廢立,這是自幕府建立起從來未有之事,幕府將軍從此權威喪盡,臉面全無,日本陷入了各大家族混戰(zhàn)之中,即所謂的“日本戰(zhàn)國時代。”
最主要的兩家族即大內家與細川家,他們打仗的目的,是爭奪對大明的勘合貿易和瀨戶內海制海權。
所謂的勘合,就是大明王朝指定時間、指定地點、指定商品、指定交易對象的交易許可證書。
日本窮了幾千年,所以大明對發(fā)勘合給日本不上心,按十年一次的頻率賜予日本貿易勘合。大明也懶得了解這個島國的破事,日本各大家族經常冒著日本國王的名義來大明朝貢貿易。正德五年,細川家就以日本國王源義澄的名義遣使來貢馬匹盔鎧刀劍。
大明王朝的禁海,是禁止民間私自從事海外貿易,只有外邦官方使節(jié)以朝貢的名義來與大明官府進行貿易才是合法的,這稱為朝貢貿易。
大明的技術優(yōu)勢對地球上任何地方都是降維打擊,鐵器、瓷器等高技術產品和土產的絲綢棉布茶葉,對外能賣出天價。西洋、南洋、東洋的商人迎著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九死一生來到大明,就為了從大明走私鐵器去歐羅巴、阿拉伯、東南亞。
這個技術優(yōu)勢保持到了我大清康熙時期,直到英吉利從中原挖走一批高溫爐工匠,偷走茶樹。
但朝貢貿易自太宗文皇帝之后,朝廷對于與外藩的官方貿易也不上心了。
正德十五年二月,松江府上海縣寶山鎮(zhèn)南蹌巡檢所兵丁看到一艘船飄到了岸邊,船上的風帆被撕破,看起來是在海上遇到風浪漂流到岸上。
這種事在沿海很常見,巡檢所兵丁也沒有太在意。照例上船檢查,卻發(fā)現這是一艘倭船,船上居然有一位大明官話說得像模像樣的倭人自稱是日本國使臣,來大明進行朝貢貿易的。
上海縣自然是走程序層層上報,一直報到蘇松巡撫那里。
蘇松巡撫是獨官兼流官,按官場規(guī)則,他不能駐扎在府城縣城里,以免被人說成奪地方親民官之權。而且巡撫往往是一個流浪漢,在巡撫的轄區(qū)漂泊。
這段時間,蘇松巡撫李充嗣就駐扎在松江府嘉定縣郊區(qū)鄉(xiāng)鎮(zhèn)的一個廟里,他看到報告后吩咐上海縣把倭人遞送過來。
“日本外臣宋素卿見過巡撫大人。”
藩邦蠻夷居然一口官話。剛開始時李充嗣巡撫坐在公案后半閉眼睛不怒自威擺架子裝逼,聽到官話睜開眼,卻看見這個倭國使臣竟然穿著飛魚服。
李充嗣大怒道:“你這飛魚服哪來的,你想死不成?”
宋素卿面有得色:“正德五年我去北京進貢,大明皇上賜予我的。”又輕輕地撣撣衣服上的塵灰說:“即使是我這樣自卑又軟弱無力的人,也有無論如何也要拼死守護的東西呀!”
李充嗣心中呵呵一笑,問道:“宋使臣,你這衣服花了多少錢?”
“就算是這樣的我,也值得被天子青睞嗎?羈絆這種東西,先斬斷的人就輸了!不是嗎?一直以來,天子的背影,最喜歡了!
我花上一千兩黃金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日你個哈皮,你腦殼里進水了!這錢八成是給了劉謹王八蛋!
李充嗣同情地看了一眼宋素卿,不再探究衣服的事,令宋使臣落座后問道:“你來大明有何事?”
宋素卿遞上國書:“即使是從小仰慕大明的我,也有自己對日本的責任呀!敝國國王源義晴,特派遣外臣前來進貢,采購。”
在公案后面,威嚴的身影因樹葉扭曲了光線而有些模糊不清,但宋使臣知道,在說出這句話的同時,李巡撫必然露出了輕蔑的神情。
果然李充嗣疑惑地問:“拿堪合來看看,如果屬實,我會送你去蘇州織造太監(jiān)那里。”
宋素卿不慌不忙從懷中掏出一份勘合:“請巡撫大人過目!我們日本人以誠信為本。”
李巡撫冷冷地看了他一眼,問道:“你是大明人吧?為何以日本人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