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嬸就是之前種桑苗的蠶農,前幾天得了風寒,阿禾去給她看的病,現在已經完全康復了。她知道醫署的人辛苦了,特意送來桑蠶繭,表達感謝。
素問打開布包,里面裝著十幾個雪白的桑蠶繭,摸起來軟軟的,帶著淡淡的蠶絲香。“李嬸太客氣了。”素問笑著說,“這些繭子留著給阿禾做件新衣裳吧,他的衣裳都短了。”
阿禾有些害羞,低下頭:“謝謝先生,謝謝李嬸。”
“不用謝,這是你應得的。”秦斬笑著說,“你幫李嬸看好了病,又跟著素問先生救了這么多人,做件新衣裳是應該的。”
日子一天天過去,醫署的擴建工程順利開工了。秦斬派來的士兵和百姓們一起,搬磚、砌墻、搭木架,干勁十足。素問和阿禾則繼續給百姓看病,偶爾也會去山里采藥,教孩子們認草藥。
醫署的學堂很快就建好了,里面擺著幾張木制的桌子和椅子,墻上掛著草藥的圖譜。開學那天,十幾個孩子背著布書包,興高采烈地來上學,他們大多是流民的孩子,以前沒機會讀書,現在終于能在學堂里學習了。
“今天咱們先學認草藥,你們看這個,是蒲公英,能清熱解毒……”阿禾站在講臺上,手里拿著一株蒲公英,認真地給孩子們講課。他的聲音雖然還有點稚嫩,卻很清晰,孩子們聽得格外認真,眼睛一眨不眨地看著他手里的蒲公英。
素問站在門口,看著這一幕,臉上帶著溫柔的笑容。秦斬走過來,站在她身邊,也看著學堂里的景象:“沒想到阿禾還挺會教書的。”
“是啊,他不僅醫術好,還很有耐心,是個好老師。”素問點點頭,又說:“等這些孩子學好了醫術,就能去村里給百姓看病,咱們廬江郡的醫療就更普及了。”
秦斬看著素問,又看了看學堂里的孩子們,心里滿是感慨。他想起剛到廬江郡時,這里還是一片凋敝,百姓們吃不飽、穿不暖,還有很多人染病得不到治療。而現在,廬江渠的水灌溉著萬畝農田,醫署的醫者為百姓治病,學堂里的孩子們在學習知識,整個廬江郡都充滿了生機和希望。
“素問,謝謝你。”秦斬突然說,“如果沒有你和醫署,廬江郡不會這么快安定下來。”
素問笑著搖搖頭:“不用謝我,這是我應該做的。再說,要是沒有你建廬江渠、建隔離棚、調運藥材,我一個人也做不了這么多。你幫百姓解渴,我幫百姓治病,咱們各司其職,才能讓廬江郡變得更好。”
秦斬點點頭,心里很認同素問的話。他知道,治理楚地,不僅需要軍事上的平定,更需要民生的改善——需要廬江渠的流水,需要醫署的草藥,需要學堂的書聲,需要像素問、阿禾這樣的人,用仁心和汗水,澆灌出楚地的春天。
秋收的時候,廬江郡的田野里一片金黃。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稻稈,風吹過,稻浪翻滾,發出沙沙的聲響。張阿伯帶著百姓們在田里收割稻谷,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
素問、阿禾和秦斬也來了,他們跟著百姓們一起割稻子,雖然動作不如百姓們熟練,卻很認真。阿禾第一次看到這么多稻谷,興奮得不行,手里拿著鐮刀,跟著張阿伯學習割稻子,臉上沾了泥土也不在意。
“阿禾,你看,這稻穗多飽滿,今年肯定能有個好收成!”張阿伯笑著說,他擦了擦額頭的汗,又說:“多虧了秦將軍挖的廬江渠,不然今年旱情,咱們肯定沒收成;也多虧了素問先生的醫署,讓咱們有病能治,才能安心種地。”
阿禾點點頭,看著金黃的稻穗,心里滿是感動。他想起自己剛到醫署時的樣子,怯生生的,連草藥都認不全;而現在,他不僅能獨立給百姓看病,還能教孩子們學醫術,能和大家一起分享豐收的喜悅。他知道,這一切,都離不開素問先生的教導,離不開秦將軍的支持,離不開廬江郡百姓的信任。
傍晚的時候,百姓們在田埂上擺起了宴席,桌子上擺滿了新煮的米飯、炒的青菜,還有幾條剛從云夢澤里捕來的魚。張阿伯端著一碗酒,走到秦斬和素問面前:“秦將軍,素問先生,這碗酒我敬你們!謝謝你們為廬江郡做的一切!”
秦斬和素問接過酒,和張阿伯碰了碰碗,一飲而盡。酒很烈,卻帶著豐收的喜悅和百姓的情誼,暖在心里。
阿禾坐在一旁,手里捧著一碗米飯,大口地吃著。新米的香味很濃,比他以前吃過的任何米飯都好吃。他看著身邊的百姓們,臉上都帶著笑容,說著豐收的喜悅,說著對未來的期盼。他知道,這就是楚地的春天,是充滿希望的春天,是屬于廬江郡百姓的春天。
夜色漸深,宴席還在繼續。田埂上的火把照亮了夜空,百姓們的笑聲、歌聲混在一起,在田野里回蕩。素問和秦斬坐在一旁,看著這熱鬧的景象,心里滿是安穩。阿禾則和孩子們一起,在田埂上追逐打鬧,手里拿著剛摘的稻穗,臉上帶著純真的笑容。
廬江郡的春天,就這樣在草藥的清香、稻田的金黃和百姓的笑聲中,慢慢深了。而素問、秦斬和阿禾知道,他們的故事,還會繼續——他們會繼續建醫署、挖水渠、辦學堂,為楚地的百姓,為這亂世里的春天,增添更多的溫暖和希望,直到楚地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滿生機,直到楚地的每一個百姓,都能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