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跪著的罪官還是懸掛的罪官,他們的頭上都插了一塊長長的白布,白布上寫著他們的姓名、曾任官職。
或生或死的俘虜行列沿官道數里不絕。從正陽橋望去,招展的白幟一眼望不到頭,蔚為壯觀。
楊廷和站在正陽橋南隊列之首。他向南看去,觸目所見皆是無邊無際飄揚的白布、晃動的人頭和在寒風中瑟縮的麻木肉體,這讓他心跳肝顫。
王陽明在南京單獨面圣,其奏對內容無人知曉,但正德隨后就處決了不少官員、太監。
不知道王陽明在南昌,有沒有抄到自己與朱宸濠往來的書信?他如果抄到書信,會不會向皇上告發我?皇上若得書信,是不是給我體面,隱忍不發?
幾年家軟刀子割頭不覺死,只等得太白旗懸才知道命有差!
楊廷和恭敬地站著,神色莊重。但心里翻江倒海,無數個念頭涌現,不斷推敲著各種可能性。
正思慮間,四匹快馬馳來,馬上軍校盔明甲亮高大魁梧。及至正陽橋南人群前,軍校聲如洪鐘,高聲大喝道:“圣上南征還京,萬勝!”
不一會,正德身著弁服一馬當先,穿過俘虜及人頭的叢林,來到正陽橋前。迎駕的官宦及鄉老士子跪倒塵埃,口稱:“恭迎吾皇大捷,唱凱歸來,吾皇萬勝!皇明萬勝!”
正德揮揮手道:“平身罷!”說著打馬來到正陽門下。
后續隊隊膀大腰圓的騎兵、步兵各排成兩列,均身著綿甲、頭頂明盔,手持刀槍斧銃,腰懸弓箭,整齊地走上正陽橋,從正德眼前經過接受正德檢閱。
長長的軍列在江彬的帶領下,高唱著嘹亮的軍歌,經過正德面前時舉起手上的武器行戟禮,然后轉向京西的外四家軍營。
軍列經過約花了半個時辰,之后正德在贊禮官的引導下騎馬進入正陽門緩步通過御街。御街兩旁如烏云云集的民眾個個歡呼雀躍,奮力揮手,高呼“吾皇萬勝!大明萬勝!”如果不是錦衣衛的官兵在御街兩邊維持著秩序,這些民眾真的有可能擠到正德身邊去觸摸天子。
正德騎在馬上,不住向兩邊揮手。民眾更加狂熱,每個人都滿臉通紅,極力向上跳,想多看清楚天子。最前面有些民眾點著香火舉過頭頂,跪下頂禮膜拜。
贊禮官引導正德在午門前下馬,乘肩輿穿過城洞來到午門背面,換上常服登上午門樓。
衣著鮮明的錦衣衛在午門前組成儀仗隊,引領文武百官、鄉老鄉賢、諸番使客人等侍立位于午門樓前御道東西兩邊。
太常寺卿一揮手,太常寺樂團奏起了絲竹管弦鐃鈸鐘磬,由上百名年輕的秀才監生及官家子弟組成的歌詠隊唱起了太祖高皇帝親自制訂,用于奏凱典禮的“鐃歌”:
炎精開運,篤生圣皇。大明御極,遠紹虞唐。河清海晏,物阜民康。威加九有,德被八荒。
龍飛淮甸,風云際會。濠梁仗劍,掃除群穢。拯民水火,廓清寰宇。日月重光,山河永固。
唱畢,刑部獻俘官宣布獻俘。獻俘將校引俘虜至獻俘位置上,北向立定,跪于午門前。午門前的廣場上,頓時白花花一片飄飄的白幟。
正德坐在午門樓的御座上,俯視樓下壯觀的景象。他今天早起折騰到現在,精神還算振奮,體力似乎也沒有問題。
吳經的藥還是管用的。休養好身體明年北征,后年李充嗣也應該結束征倭,那就可以舉辦三次獻俘典禮,比肩太宗文皇帝。
不知道李充嗣登上了倭島嗎?
日本的四國島亦稱為伊予二名島,因為當年島上曾分有四個小諸侯,因此簡稱四國島。
四國島位于本州島西南部,九州島的東北方。與本州之間以瀨戶內海相隔,島上的勢力主要是細川方守護大名。
日本派遣明朝的使臣通貢線路從兵庫出發,通過瀨戶內海,寄港于博多,經過五島,抵達寧波。
因此,為爭奪向大明王朝朝貢的機會,四國島與本州島之間瀨戶內海就變得至關重要。
現在的細川家大名是細川高國,兩年前大內家的大內義興扶持幕府將軍足利義稙,與細川家為爭奪與大明王朝的朝貢機會而開戰。由于大內家占據著較富庶的本州島南部,細川家處于下風。
年初細川家的年輕子弟高元從大明朝貢回來,給細川高國帶來了另一個思路:投靠大明,在大明天兵的支持下上洛,扶持另一個足利家的子弟為幕府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