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封奏疏一是催正德回京郊祀,二是說禮部制訂的獻俘禮儀要與正德商議。
正德看著奏疏沉吟片刻,令大太監張永把江彬喚來,對兩人說:“本總督不想回北京,直接帶外四家去宣化,有什么辦法嗎?”
朝廷禮制是大明最高端最前沿的學問,大明王朝億兆人口中,能掌握這門學問的人不會超過五個,江彬一個大老粗哪里懂這里面的門道!他吱唔幾句說道:“要不讓宣大二鎮開啟邊釁?”
正德稍一思索,拍案叫好:這個思路絕了!居然越是沒有學問的大老粗越能抓住問題的核心,找到最直接的解決辦法。
“好,你有心了!本總督不用跟朝臣掰扯,你去做吧!”
江彬叩拜后而去。正德如釋重負,站起來在屋內走幾步,對張永道:“這里不用你侍候了,這些奏疏,本總督已經批了,你拿去給文淵閣草詔吧!”
次日上午,一堆批過的奏疏裝在檔案袋里從北通州送到了文淵閣。楊廷和確認過檔案袋的封印后,解開袋子拿起最上面的一份文件掃一眼,臉色平靜地把它放到一邊,又翻了翻其他的奏疏后,便吩咐中書舍人進來把奏疏拿去制詔書。
兩日后,正德在北通州收到禮部尚書毛澄及其他重臣聯署的奏疏。其內容是禮部制定的獻俘典禮及處置朱宸濠流程,經過最有權力的高官一致背書。
奏疏曰:“宸濠反逆,皇上親率六師,往正其罪,與宣德間親征漢庶人高煦故事相同,但一應禮儀無從查考。”
然后禮部規劃了正德的行進路線,從正陽門進宮告天地太廟社稷,在奉先殿接見朝臣,次日向皇太后請安后,正德御午門樓接受文武百官朝見,行獻俘禮詔告天下、百官上表慶賀云云。
正德不是在禮制上較真的人,他想了想,寫了一份簡單詔書回給毛澄等人曰:“宸濠,朕自有處置。余如所擬。”
詔書首先送到文淵閣,楊廷和看后請四輔毛紀及六部尚書、左都御史一齊來到東朝房,把詔書傳給他們看:“大家看看圣上給我們的回詔。”
詔書只有一句話,眾人掃一眼即知,看后不由疑惑不解:朱宸濠應該是獻俘典禮的另一個主角,圣上卻把朱宸濠排除在典禮之外,這是什么意思?
羅欽順是吏部尚書為外朝之首,先向楊廷和發問道:“石齋,圣上意欲何為?”
楊廷和嘆口氣道:“還請楊大司徒說明一下。”
戶部尚書楊潭看一眼眾人,又看看角落里聽記的錦衣衛小校,說道:“上月圣上召我漏夜趕赴天津行在,問起征沙漠籌備糧餉之事。圣上可能在北通州即處決宸逆,然后率軍直奔宣化府。”
眾人面面相覷,一時無言以對。
幾天后是丁丑日,司禮監太監魏彬從北通州來到北京傳旨,讓朝廷文武各個衙門只留一名佐貳官,凡是在京的官員連同內閣、皇親、公侯伯、駙馬俱赴北通州行在。
一時間京師洶洶傳言曰江彬挾持圣上欲行兵變,所以召集諸大臣前往通州一網打盡。
楊廷和毛紀聽到傳言沒有一點辦法。踏馬的,跟這幫蟲豸在一起,又怎么能搞得好政治呢?
這個腦洞是正常人能想出來的?你們閑來無事不如去數青石板!
不得已,楊廷和毛紀親自趕往北通州,通報后即被引進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