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植魂飛魄散。賊老天!別人穿越都是錦衣玉食,只有自己,隔幾個月就會被人砍腦殼!
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累了,毀滅吧!銷號重練!
楊植決定做最后的垂死掙扎,眼見有幾名著甲大漢抽出牛尾刀,面無表情正要過來,他用盡全身力氣朝老者大喊:“刀下留人!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我等雖為軍士,也是父母所生!在下乃中都錦衣衛總旗楊植,卻想知道今日因何而死?”
老者眼皮也不抬一下,朗聲說道:“老夫叢蘭,總督漕運兼巡撫鳳陽等處!我見爾等攻守有度,定是軍中操練過的,果然一問即知!今日爾等觸犯軍法,定斬不饒!”
臥槽!原來是鳳陽衛所的另一個頂頭上司!
叢蘭,字廷秀號豐山,資歷很深,是弘治三年進士,一生主要功業就是兜兜轉轉在邊關打轉,正德十年閏四月以戶部右侍郎總理漕運兼鳳陽等地巡撫,是大明典型的實干型官員。
在縣衙喝茶看報紙時,楊植從邸報中經常看到叢蘭的名字,舅舅在鳳陽斬十個流寇人頭得升百戶,那一仗就是叢蘭指揮的。叢蘭也武功高強,非常能打,常常頂盔摜甲親自沖陣。
楊植于是膝行幾步向前說道:“原來是豐山公!豐山公明鑒,果然‘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可是,我等在徐州斗毆,是有苦衷的!”
叢蘭睜眼打量楊植幾許,又閉上眼睛。心中自動忽略楊植的苦衷,細細琢磨“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句話,臉色不由得緩和下來,柔聲說:“原來是錦衣衛小校,你且站著說話。老夫問你,可曾進學?”
軍戶、錦衣衛戶考中舉人進士的頗多,約占大明進士戶籍的六分之一,是以叢蘭并不奇怪,有此一問。
楊植站起來,恭恭敬敬地說:“小子明年有信心過小三關。”
叢蘭眉毛一揚,說道:“平日制藝,且背一篇習作聽聽!”
楊植回想一下,從《三年科舉五年模擬習題集》中選了一篇應景的文章背誦起來。
“題目是:‘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我破題曰:人與言交畏,猶是畏天命之心焉。”
叢蘭點點頭,說:“可以。”
八股取士,考生要做經義、時務、策論等各幾篇文章,考官哪能看得那么多。
一般考官只看經義文章,偷懶的只看第一篇八股,更懶的考官只看第一篇的第一句破題。考生只要第一句破題切中肯綮,就基本上十拿九穩能中。
題目是三畏,切合當前情形。楊植破題精準,可見是有真功夫,這水平做個秀才不在話下。
叢蘭舉目四望,見跪倒一片的人群中還有一人站著,皺眉問道:“此為何人?”
楊植回道:“此為鳳陽縣尊之師爺,是松江府的秀才。”
叢蘭點頭招呼夏師爺過來,問道:“你們既是鳳陽班軍,為何在徐州與棍徒斗毆?”
楊植搶先回答說:“鳳陽中都守備太監丘公公與鳳陽縣聯手,于城南苗山開發琉璃項目為鳳陽軍民謀個出路。現鳳陽琉璃欲在徐州售賣,與博山貨沖突爾。我等不知總督亦在云龍山,驚擾軍門大人,死罪。”
夏師爺從楊植開始與叢蘭對話起就聽了真切,實在無法將眼前文質彬彬知書達禮的形象與剛才山腳下飛揚跋扈的山賊本色聯系起來!
而且楊植回稟叢蘭的話中故意含糊其辭,暗戳戳地說是太監肆意妄為,還拉上鳳陽縣令為之背書,因為自己就在現場,很難不讓總督兼巡撫大人不產生聯想。
叢蘭果然體諒了楊植的苦衷,嘆道:“自中都一役后,我總理漕運事務較多,駐錫于淮安,久不去鳳陽矣!不料鳳陽竟有如此變化。”
原來叢蘭近日巡視漕運,為躲清靜住在云龍山興化寺,今日下山卻正遇見楊植與博山人講數,中軍官見楊植等人攻防有度,懷疑是徐州軍兵,這才下來喝止。
這等破事在總督眼里不值一提,如果不是懷疑有軍兵參與,叢蘭,甚至包括徐州府縣根本不會理會此事。
楊植平白無故又在閻王殿前打了個滾,差點被當場誅殺傳首鳳陽八衛,郭雪郭大姐從此成為望門寡。想想不禁心中后怕,對叢蘭說:“叢軍門若是無事,我等先行告退。”
叢蘭卻熟視楊植后問道:“你很能打嗎?”
楊植不得已回復說:“家傳刀法,家父督促練功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