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好的橡木要運到岸邊,山路不好走,秦斬讓人用繩子把橡木綁在木車上,士兵和漁民們一起推車。遇到陡坡,前面的人拉,后面的人推,汗水順著他們的臉頰往下淌,滴在地上,很快就被曬干。
幾天后,兌換的造船工具送來了——嶄新的刨子,木柄打磨得光滑,刨刃閃著寒光;墨斗的線軸是桑木做的,纏著浸過墨汁的棉線;還有大小不一的鑿子,能在木頭上鑿出各種形狀的孔。
造船的地方選在岸邊一塊平坦的空地,秦斬讓人先在地上畫出大船的輪廓,用石灰粉標出船身、船底和船艙的位置。然后,他讓士兵們把橡木鋸成合適的長度,用刨子刨平。
“船底要做成弧形,這樣在水里走得穩,還快,”陳阿爹站在一旁,看著士兵們加工木材,忍不住提醒,“以前俺們造小船,船底都是這樣的,越大的船,弧度越要講究。”
秦斬采納了陳阿爹的建議,讓會木工的士兵按照陳阿爹說的弧度加工船底的橡木。可士兵們以前沒造過這么大的船,一開始總做不好,要么弧度太陡,要么太緩。陳阿爹看在眼里,索性挽起袖子,拿起墨斗,在木頭上彈出墨線:“你們看,從這里到這里,弧度要像月亮一樣,這樣水流才能順著船底走。”
在陳阿爹的指導下,士兵們漸漸找對了竅門。他們把加工好的船底橡木拼在一起,用榫卯結構連接,再用鐵釘加固——這些鐵釘也是用民生積分兌換的,比普通的鐵釘更粗,更結實。
造船的日子里,壽春城的百姓們也常來幫忙。李嬸每天都會提著一籃桑葉包的飯團來,里面夾著腌菜,分給大家當午飯;素問偶爾會帶著阿禾來,給大家送些驅蚊的艾草,還會幫受傷的人包扎;學堂的老儒也來過,看著大船的骨架一點點搭起來,忍不住感嘆:“秦將軍此舉,真是解民之困啊。”
半個月后的一個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照在云夢澤上時,一艘嶄新的大船終于建成了。船身長八丈,寬兩丈,船身是深棕色的橡木,泛著光澤;船側裝著兩個可拆卸的漁網支架,支架上的滑輪亮晶晶的;船艙分了兩層,下層可以放漁網和捕到的魚,上層能坐人。
漁民們圍著大船,激動得拍手叫好。小石頭跑上前,摸了摸船幫,又摸了摸支架上的滑輪,眼睛里滿是歡喜:“阿爹,這船真好看,比以前的大船還大!”
陳阿爹看著大船,眼圈紅了。他活了六十多年,從沒見過這么好的船。他走到秦斬面前,深深鞠了一躬:“將軍,謝謝您,您真是俺們漁民的救命恩人。”
秦斬扶起陳阿爹:“陳伯,不用謝我,這船是大家一起造的。走,咱們今天就試試船,看看能不能捕到魚。”
三、銀鱗滿艙與澤邊歡宴
陳阿爹第一個登上大船,他走到船尾,拿起櫓,輕輕一搖,大船穩穩地朝著澤心駛去。和破小劃子不同,這大船一點都不晃,櫓也省力,陳阿爹搖起來毫不費勁。
漁民們也都上了船,王二嫂和幾個婦女負責整理漁網,小石頭和其他年輕的漁民則幫著調整漁網支架。秦斬站在船頭,看著云夢澤的景色——霧已經散了,水面波光粼粼,蘆葦蕩在風中輕輕搖曳,偶爾有水鳥掠過水面,激起一圈圈漣漪。
“將軍,到地方了!”陳阿爹停下櫓,大聲喊道。這里是云夢澤里魚最多的地方,以前他們常來這里捕魚。
小石頭和幾個漁民把漁網展開,掛在支架的滑輪上。然后,他們握住支架的把手,輕輕一拉,漁網順著滑輪滑入水中,在水面上鋪開一個大大的網面。
“等半個時辰,咱們再收網!”陳阿爹經驗豐富,知道什么時候收網最合適。
大家坐在船上,聊著天。王二嫂看著遠處的水面,笑著說:“要是天天都能捕到魚,我就能給兩個孩子買新衣裳了,他們去年的衣裳都短了。”
“我要把魚挑去壽春城賣,換點糙米,再給老婆子買點布料,她的棉襖都破了。”一個叫劉老栓的漁民說。
秦斬聽著他們的話,心里暖暖的。他要的,就是讓百姓們能過上安穩日子,不用再為溫飽發愁。
半個時辰到了,陳阿爹喊了一聲:“收網!”
小石頭和漁民們立刻握住把手,用力往上拉。滑輪轉動起來,帶著漁網慢慢往上提。一開始,大家還沒覺得沉,可隨著漁網離水面越來越近,他們漸漸感覺到了重量。
“好家伙,這么沉!”趙虎也過來幫忙,他力氣大,一使勁,漁網又往上提了一截。
當漁網露出水面時,所有人都驚呼起來——網里滿是銀閃閃的鯽魚,還有幾條一尺多長的鯉魚,它們在網里蹦跳著,濺起的水花落在大家的臉上,涼絲絲的。
“太多了!太多了!”小石頭激動得跳了起來,“比以前最多的時候還多!”
大家齊心協力,把漁網拉上船。船艙里很快就堆滿了魚,陽光照在魚身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陳阿爹數了數,足足有兩百多斤,抵得上他們以前半個月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