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整合:將軍工生產與農耕經濟綁定。
-
掩人耳目:
-
公開宣稱「農莊畝產粟米十石」,吸引六國流民歸附,實則為工坊儲備人力;
-
以「鐵器換糧食」政策,向周邊郡縣收購麥麩(用于淬火工藝)、動物膠(制弓弦)。
-
技術壁壘:
-
銷毀原版弩機圖紙,對外宣稱改良源自「周室秘藏」;
-
定期變更部件規格(如每月調整弩臂弧度參數),防止仿造。
-
終極目標:
-
三年內實現關中地區弩機全換代,五年內將秦軍遠程火力提升至「萬弩齊發,旬日可覆城」;
-
借「耕戰」名義推動全民軍事訓練,使秦國青壯「戰時為兵,閑時為工」。
關鍵設定補充
1。
歷史考據:參考秦陵出土弩機實物(望山無刻度、扳機力約70公斤),改良設計基于漢代弩機技術前瞻性下放。
2。
沖突張力:穿插「舊貴族質疑奇技淫巧」「墨家弟子偵查工坊」等情節,強化變革阻力。
3。
數據錨點:量化產能(如年產弩機1。8萬具,可裝備18萬弩兵)、成本(每具弩機耗銅8斤,等價于耕牛半頭),增強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