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青銅齒輪:工業聯盟的崛起
一、鐵器與竹簡的碰撞,咸陽宮偏殿的青銅獸首香爐中,沉水香正騰起細縷青煙。陳淵捏著一份用樹皮纖維制成的新型紙張,目光掃過案頭堆積的《考工記》殘卷與系統數據庫投影。窗外傳來鐵器鍛造的鏗鏘聲,那是耕戰工坊新建成的流水線上,工匠們正在調試蒸汽錘——這臺龐然大物每日能鍛造出三百件規格劃一的戈頭,相當于傳統工坊十日的產量。
“大人,墨家子弟已在偏殿外等候。”侍女的通報打斷了他的思緒。陳淵揉了揉眉心,想起三日前墨家巨子孟勝派來的信使。自上次機關術交流后,墨家對系統技術的態度從警惕轉為審慎合作,此刻怕是為了聯盟之事而來。
“請他們進來。”他起身整理玄色深衣,袖口處“工業聯盟”的刺繡徽章在燭火下泛著微光。這個由工匠、商人、學者組成的組織,正試圖在青銅器與竹簡構筑的古老世界里,嵌入一枚來自未來的齒輪。
二、聯盟誕生:跨越階層的握手
半個月前的咸陽城還籠罩在初春的薄霧中。陳淵站在新落成的“百工議事廳”前,看著陸續到來的與會者:左手纏著皮革護腕的冶鐵大匠公輸班,腰間掛著算籌袋的巨商猗頓,還有腋下夾著《墨經》竹簡的墨家學徒。他們的衣著從粗麻短褐到錦緞深衣不等,卻都在入門時接過了一枚青銅令牌——正面刻著齒輪與耒耜交織的圖案,背面是小篆書寫的“工”字。
“今日請諸位來,是為了一件關乎秦國存亡的大事。”陳淵的聲音回蕩在空曠的大廳里,石墻上的牛油燈將他的影子拉得老長。他抬手激活系統投影,一幅秦國疆域圖在眾人頭頂展開,“諸位請看,這是咸陽、雍城、櫟陽三地工坊的兵器產量對比。咸陽工坊的弩機合格率為七成三,雍城僅五成八,櫟陽更因銅錫配比混亂,導致戈頭易折——這樣的差異,在未來的統一戰爭中,足以讓將士們枉死疆場。”
猗頓捻著胡須開口:“陳大人是說,要讓各地工坊用同一種法子做兵器?可各地物產不同,齊地的工匠擅長鑄鏡,蜀地的匠人精于造車……”
“正是要統一標準。”陳淵打斷道,指尖在投影上劃過,“就像這蒸汽錘,無論放在哪里,只要按照系統參數調試,就能打出同樣規格的部件。從礦石冶煉到淬火溫度,從車軸尺寸到弩弦張力,都該有明確的數字規范。”他轉向公輸班,“公輸大師,聽說您改良的連弩因部件誤差,至今未能批量生產?”
老工匠的臉色微微發紅:“若能有統一的度量器具……”
“這正是聯盟的第一個使命。”陳淵取出一套青銅卡尺,這是系統根據現代游標卡尺復制的精密工具,“即日起,聯盟將向各地工坊發放標準量器,同時制定《百工技藝規程》,凡加入聯盟者,均可獲得系統解析的工藝圖譜。”
墨家學徒突然起身:“我等加入聯盟,是否意味著要放棄獨門技藝?”
“非也。”陳淵搖搖頭,“聯盟要統一的是基礎標準,而非限制創新。就像墨家的機關術與系統的齒輪原理,本就該殊途同歸。”他忽然想起古籍中記載的“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語氣不由得加重,“諸位難道不想看到,秦國的兵器能像燕地的粟米、楚地的絲綢一樣,通行天下?”
三、規矩方圓:標準化的戰爭
聯盟成立后的三個月里,陳淵帶著團隊跑遍了秦國主要工坊。在雍城的銅鐵官營作坊,他蹲在熔爐前,用紅外測溫儀測定銅液溫度——當工匠們看到儀器顯示的“1083c”時,有人甚至跪下叩拜,以為是仙人降兆。在蜀郡的棧道施工現場,工程師們用水平儀校準路基,讓原本需要三個月的工程縮短至四十日。
改變最先體現在軍工業。當第一批按照《弩機制造標準》生產的萬石弩運抵函谷關時,守將王龁親自測試:三十步外的松木靶上,二十支弩箭竟有十七支命中紅心直徑三寸的區域。“以往的弩機,能有一半射中靶心就算良品。”王龁撫摸著弩臂上的編號,“如今每一件兵器都有記號,若有質量問題,直接追溯到工坊主和工匠……這比軍法督戰還管用。”
商業領域的變化同樣驚人。猗頓的商隊開始使用聯盟制定的“秦制斗量”,在邯鄲與趙國商人交易時,再也不用為各國不同的度量衡頭疼。他甚至依照連鎖商鋪的模式,在各城設立“工盟商號”,專賣標準化的農具與兵器——那些刻著聯盟徽記的青銅犁鏵,因耕土效率比傳統犁高五成,迅速成為關東六國的搶手貨,盡管秦國律法嚴禁將新式農具售予敵國。
最讓陳淵欣慰的,是技術交流機制的建立。每月十五的“百工集會”上,冶鐵工匠會分享如何用煤炭替代木炭提高爐溫,墨家弟子演示改良后的滑輪組在建筑中的應用,商人則帶來列國的市場需求數據。有一次,來自隴西的牧羊人提出希望有更耐用的羊毛剪,三個月后,耕戰工坊就推出了帶彈簧裝置的鐵剪,效率提升十倍之余,還被改良成鎧甲鱗片的裁剪工具。
四、暗流:舊秩序的抵抗
然而,變革從來不是一帆風順。
入夏時分,陳淵接到密報:南鄭的老工坊主們聯名上書,請求保留“祖傳技藝”。他帶著兩名聯盟執事趕到南鄭時,正看到一群工匠圍在工坊門口,為首的老者舉著刻有“周官工法”的青銅牌,大聲宣稱聯盟的標準是“以夷變夏”。
“老大人可知,去年南鄭出產的戈,在宜陽之戰中折斷了多少?”陳淵示意執事展開傷亡統計竹簡,“三百一十七件兵器因質量問題導致士兵戰死,其中兩百零九件來自貴地工坊。”他轉向圍觀的工匠,“你們的兒孫若拿著這樣的兵器上戰場,你們能安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