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青銅篆文里的時空殘章
咸陽宮西側的藏書閣在連綿細雨中迎來了修繕的第三日。陳淵踩著潮濕的木梯登上二樓,霉味混著新劈的松香撲面而來。自上周工匠在西北角墻體發現暗格以來,他便隱隱覺得這處被蛛網封存的角落,藏著比竹簡更沉甸的秘密。
"大人,這是最后一箱殘卷。"侍從抱來個包著油布的木箱,銅鎖扣上還凝著百年銅綠。陳淵用系統掃描器貼近鎖芯,藍光閃過的瞬間,鎖簧發出細微的"咔嗒"聲——這頻率竟與現代電子鎖的脈沖信號驚人相似。
木箱開啟的剎那,泛黃的絹帛卷邊處,一枚銹跡斑斑的青銅片滑落。陳淵拾起時,指尖觸到凹凸的紋路——那是某種二進制代碼的古老變體。系統ai的提示音突然在耳畔炸響:"檢測到類量子加密協議,建議立即啟動深度解析程序。"
一、殘卷里的量子漣漪
當第一幅帛畫在實驗室展開時,整個工作臺的全息投影突然泛起雪花。陳淵盯著畫面中扭曲的日晷圖,那些本該指向十二時辰的刻度線,竟組成了莫比烏斯環的形態。系統掃描結果顯示,絹帛纖維里嵌入了納米級的晶體陣列,其排列方式與現代量子存儲器如出一轍。
"這是。。。時空坐標?"助理李斯指著帛畫邊緣的星圖,二十八星宿的位置與戰國時期截然不同,卻吻合公元前一萬年的天球投影。更驚人的是,星圖中央用朱砂標注的亮點,經系統比對,正是現代中科院發現的"時空褶皺區"——那個被推測為連接不同維度的引力異常點。
深夜的實驗室里,陳淵獨自破譯著青銅片上的銘文。當系統將篆文轉譯成簡體字時,他的后頸驟然泛起冷汗:"。。。昔者燧人氏鑄天綱,以量子之鏈鎖九野,然共工觸不周,鏈斷而漣漪起。。。"這段被焚毀的上古記載里,"量子之鏈"的寫法與系統核心程序的底層架構完全一致。
二、都江堰下的文明回響
暴雨突至的夜晚,陳淵帶著青銅片來到都江堰。當他將碎片貼近水閘的青石基座時,奇跡發生了——水面上浮現出與帛畫相同的莫比烏斯紋路,而水位標尺的刻度,竟與系統里的時空波動指數完美重合。
"大人,您看這個!"負責維護核電站的工匠遞來一塊從河床撈出的玉琮。琮體上雕刻的云雷紋,在紫外線照射下顯露出第二層圖案:那是類似核電站冷卻系統的循環管道。陳淵突然想起古籍里"鯀竊息壤以堙洪水"的傳說,或許所謂"息壤",正是上古文明用于控制量子能量的穩定裝置。
更震撼的發現來自地下溶洞。當勘探隊用系統雷達掃描時,竟在岷江底三十米處,發現了呈蜂巢狀排列的金屬結構。三維建模顯示,這是座直徑五百米的圓形建筑,其頂部的穹頂結構,與現代粒子對撞機的真空腔驚人相似。系統ai給出推測:"該構造可能用于產生可控時空漣漪,建造時間早于夏朝。"
三、文明輪回的殘酷等式
隨著解析深入,一個殘酷的規律逐漸清晰:每當人類文明接近量子科技突破時,時空漣漪便會加劇。帛畫中描繪的"十日凌空",很可能是上古文明核戰爭的場景;而"大禹治水"的本質,或許是修復破裂的時空屏障。
陳淵在筆記里寫下公式:文明進步指數(c)x科技突破速度(v)=時空穩定閾值(t)。當cv超過t時,漣漪效應會引發維度坍塌——這正是系統不斷清理現代物品的根本原因。而他此刻推進的工業化,正以指數級提升c值,一旦突破閾值。。。
"先生,墨家人送來急件!"斥候的稟報打斷思緒。密信里,墨家巨子用機關術符號畫下警示:咸陽城的時空波動頻率,已與古籍中"不周山崩"前的征兆吻合。隨信附上的,還有從楚地古墓盜出的青銅羅盤,其指針正瘋狂指向藏書閣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