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變內行?老太太勇闖電子江湖!
趙淑芬一頭扎進了那條窄窄的“電子一條街”。
這里和外面的服裝批發市場完全是兩個世界。空氣里彌漫著一股電烙鐵的松香味道,夾雜著機器運行的嗡嗡聲。
一排排小小的檔口,與其說是店鋪,不如說是堆滿了各種稀奇古怪東西的雜物間。玻璃柜臺里躺著閃著金屬光澤的電子管、密密麻麻的電阻電容,還有她叫不上名字的芯片。
墻上掛著拆開的收音機、錄音機外殼,露出里面復雜的電路板。
她放慢腳步,不像逛服裝市場那樣只看款式和顏色,目光緊緊盯著那些小小的電子元件,耳朵也豎著捕捉攤主和顧客的對話。
這里的人說話語速更快,夾雜著她聽不太懂的本地口音,還有許多專業的詞匯。
一個檔口前,一個穿著泛舊中山裝的男人正拿著一個巴掌大的電路板和老板爭執。男人指著板上的一個黑色小方塊,急得滿頭汗:“老板,這個集成塊是不是不對啊?裝上去沒反應!”
老板是個瘦猴似的年輕人,叼著煙,眼皮都懶得抬:“怎么不對?進口原裝的!你不會裝別賴我貨!”
趙淑芬聽了個大概,心里有了計較。這種地方,外行確實容易吃虧。她深吸一口氣,不能露怯。
她走到一個賣電容電阻的攤位前。老板是個五十來歲的大爺,戴著老花鏡,正低頭用鑷子分揀小元件。
趙淑芬指著一盒藍色圓柱形的小東西:“大爺,您這兒有日本的電解電容嗎?那種耐高溫、高頻的,容量要大一點的。”
大爺抬起頭,鏡片后的眼睛掃了她一眼,帶著幾分敷衍:“有有有,你要多大的?我們這兒都是好貨。”顯然沒把她當回事。
“我要470微法,耐壓25伏的。最好是日產的,比如紅寶石或者黑金剛的。”趙淑芬平靜地報出趙大剛平時念叨的幾個牌子和參數。這些是她從兒子那里零星聽來,又結合前世模糊記憶,知道是當時進口音響、電視機里常用的高品質電容。
大爺手里的鑷子頓住了,老花鏡后的眼睛微微睜大。他重新打量趙淑芬,這老太太口音聽著像北方來的,問的話卻透著股內行勁兒?
他放下鑷子,從柜臺下面拿出一個小盒子,里面裝著一些用塑料袋分裝好的電容:“你看這些行不行?這都是從進口舊機器上拆下來的,質量沒得說。”
趙淑芬接過一個,仔細看了看上面的標識。確實是日文,但具體是不是那幾個牌子,她也分辨不透徹。拆機件便宜,但風險大,壽命難保證。她搖搖頭:“大爺,有沒有新的?原裝進口的新貨。”
大爺臉上露出一絲為難:“新的有,可貴啊!而且量不多,一般人也不要新的,拆機的就行。”他還是覺得這老太太可能只是道聽途說。
趙淑芬沒再糾纏,知道初來乍到,想立刻拿到頂好的新貨不容易。她又問了幾樣其他配件,比如高頻變壓器、大功率晶體管,每次都盡量說出一些具體的參數或應用場景。
一些老板的態度從最初的漫不經心,漸漸變得謹慎,不再像對普通顧客那樣信口開河。
她來到一個看起來相對規范的檔口,玻璃柜臺擦得锃亮,里面的電子表、計算器擺放得整整齊齊。老板是個三十多歲的男人,穿著一件干凈的白襯衫,透著幾分斯文。
“老板,問一下,您這兒有能配進口彩電的顯像管嗎?東芝或者索尼的,21寸的。”趙淑芬直接點出需求。這是大剛最近遇到的一個大難題,一臺進口彩電,顯像管壞了,在紅星市根本找不到配件。
(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