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讀書人想當官就必須打怪升級,社學只是筑基和金丹期。要出人頭地,共有六道考試,頭三場分別是縣試、府試、院試,對應金丹、元嬰、出竅。通過這三場考試,才有秀才資格。
這三場考試是不糊名的,考生可以交卷時當眾跟考官交流,個別才氣過人的考生甚至會提出讓考官加試自己。一旦加試過關,考官當場就會宣布考生通過考試。很多穿越小說都有考官出題,穿越者當場對答驚艷所有人,一舉過關的橋段。
我大清不忍心見考生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別出心裁搞出一個捐官制度。過去的朝代,普通人給朝廷捐錢捐糧,只能獲得一個頭銜和待遇,掌不了實權,沒有印把子。
我大清是從頭到尾,明碼標價出售實職的帶兵武將、知縣、知府、布政使、尚書,錢證兩訖,童叟無欺。財主在戶部交了錢,轉身就去隔壁吏部兵部領告身。這就類似于外掛作弊器了。
可惜楊植沒有穿越到大清,不然以他現在的財力,怎么都得買個知縣,何至于涎皮搭臉去探陸知縣的口風,期望知縣漏題。
元宵節過后,一切事務又正常起來。農民準備春耕,商人準備出行,工坊的工人陸續回到工業區上工,而縣衙門八字墻上貼出布告,二月照常進行縣試。
趙大張二也活動起來,整日里朝出晚歸,行蹤不定。現在關于紅花教的信息都是袁守誠在處理,楊植也沒有時間過問,整天拿著半冊《孟子》研究里面可能出的試題。
這年頭的讀書人比拼的都是內力,要想不被社學老師勸退,就得背下《四書》;要想考上秀才,就得背下幾十上百篇范文,考試時先揣摩題目的意思,再拐彎抹角把范文東拼西湊成一篇文章,文章再怎么牽強附會都要跟題目掛上鉤。
楊植穿越至今,雜務頗多,在讀書人的內功上有所欠缺。幸好拜吉安府、南昌府的輔導教材所賜,已經把《四書》里面的句子按德行、立功、施政等條目分類并有相應的范文,自己記下來就是。
自從元宵節牽過手后,未過門的老婆郭雪膽子大了許多,時不時燉一鍋雞湯送過來,吃得楊植臉都胖了一圈。
布告貼出來,衙門的禮房就開始接受考生報名,報名表上寫上姓名、年歲、籍貫、身高相貌,同時還填寫本生祖父母三代,過繼的祖父母三代。每名考生還要找兩個秀才擔保,這些當然難不倒楊總旗。
外人看著楊植很緊張的樣子,連馮氏這幾天都小心翼翼,斬雞殺魚的動作都輕了許多。但是楊植評估了一下,自己已經知道了考試范圍,這一下就比其他考生少了八成的盲目復習時間,再加上本地土著一向愛好打打殺殺,讀書人實在不多,自己通過縣試的概率是九成九,做出緊張的樣子是為了讓自己的過關非常有說服力。
鳳陽縣的讀書人確實不算多,在江西、三吳地區的某些考試大縣,每個縣的考生烏泱烏泱的,縣里得專門準備考棚。鳳陽縣就不需要,借縣衙門的院子和大堂就可以當考場。
考試當天一大早,天色尚暗,白發蒼蒼的陸知縣一臉嚴肅,威風凜凜坐在大堂之上,俯視空蕩蕩的考場。
由社學或私塾老師帶領,考生們在縣衙門外排隊,禮房老書吏在大門口拿著報名表一個一個點名,被點到名的考生走上前讓衙役搜檢。
自然沒有哪個衙役敢在楊植身上亂摸,楊植昂首而入,來到陸知縣面前。兩個人裝作互相不認識,走完二次核驗的程序,楊植下堂從衙役手上領了號牌,按號牌來到自己的考桌前。
天色亮起來后,考場封閉,衙役手舉一個大牌子上面寫著兩道考題,在考桌之間來回穿行,確保每個考生看得清楚題目。
大明的縣試只有兩道考題,考生可以花一個白天的時間答題,從天亮開始寫,到天黑前必須要交卷。
楊植定睛細看,考題確實出自那半冊《孟子》,都屬于字數少的小題。第一道題是“今日病矣”,第二道題是“于傳有之”。
臥槽!這兩道題目一出現,考場上就傳來此起彼伏的低低咒罵聲。
這才到哪兒,大明科舉百年,《四書》上完整的、有明確意思的句子都在考題中出現過,剩下的句子就是沒有什么明確意思的。再過十幾年,就是上下文各取幾個字沒有任何意義的截搭題,甚至還有用“子曰”、“〇”出題的。
楊植凝神回想,“今日病矣”出自《孟子·公孫丑上》,拔苗助長那一段,講的是以為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這個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想起原文,這個題目其實并不算難,可以從治學一步一個腳印這方面破題,中規中矩。
八股考試的破題規矩是不許“犯上”或“犯下”,即考生第一句要點題,但又不能把原文上下文抄出來點題。
楊植先在草稿紙上寫好草稿,第一句是“為學日益”,然后闡述“循序漸進,若急于求成,豈不病乎”云云,主題一確定,馬上文思泉涌,中規中矩地完成第一篇文章。以楊植來看,如果把這篇文章翻譯成大白話,也就是初中生心靈雞湯的水平。
第二道題“于傳有之”,出自《孟子·梁惠王下》的“文王之囿”。
齊宣王問道:“周文王的獵場,方圓七十里那么大,有這么回事嗎?”孟子回答說:“于傳有之。”據傳說是這樣的。
齊宣王很不服氣,說:“我的獵場才方圓四十里,老百姓就嫌大了,上哪里說理去!”
孟子就給齊宣王講了一通為君主不能太自私,要有共享精神。如果你的獵場,老百姓也能用,那老百姓巴不得你的獵場越大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