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川高國與田山尚順之糾葛,李軍門張御史陳總兵三人自然非常清楚。李老巡撫聞言大喜道:“好!那日本雖然口口聲聲慕華,但其風俗不似我華夏,反而與關外韃子相近。他們不看重血統倫序,不慎終追遠而只看重眼前利益,有奶便是娘。若吳千戶挺身而出與細川家結為秦晉之好,日后分得一半皇協軍不成問題!”
數日后,幾位明軍高層坐船又渡過瀨戶內海前往京都。
來到被日本人稱為洛陽的京都,卻見四處是低矮茅屋,很多地方都有火燒過的痕跡。原來日本戰國時代,軍頭把攻入京都大肆洗劫稱為上洛,只有上洛的大名才能成為話事人。
不得已,眾人在京都北郊的金閣寺的庭院里召開第一次政治體制改革合議大會。日本國王代理人、幕府將軍代理人、貴族、各大名、齊聚一堂,當真是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時為暮春之初,金閣寺風光秀麗。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李老帥張御史陳提督自然不會輕易發言,而是替楊植站臺的存在。
見人來齊了,楊植登上臺階,對庭院中的眾人深情說道:“金閣寺度過了無計其數的茫茫黑夜,這是永無止境的航行。
白晝,這艘奇異的船佯裝拋下了錨,讓許多游人參觀。天剛擦黑,就借助四周的黑暗,揚起風帆似的屋頂啟航了。”
這就是大明的秀才!
日本權貴們大驚失色:楊植的俳句已然傳誦到了京都,充滿禪意的詩句使不少貴族熱淚盈眶地反復誦讀。沒有想到楊植隨口描述的金閣寺,居然直達日本文化的最深處:過客面對轉瞬即逝的美麗,產生淡淡的物哀!
開場白成功地折服了日本權貴,楊植滿意于眾人的反應,話鋒一轉道:“你們知道《臨濟錄》‘示眾’一章里有這樣的名句嗎?‘逢佛殺佛,逢祖殺祖,逢羅漢殺羅漢,逢父母殺父母,逢家眷殺家眷,始得解脫!”
金閣寺是佛教臨濟宗寺廟。臨濟宗在日本非常盛行,日本有點追求的人經常“殺親證道”,親手斬殺心愛的妻子兒女,掙脫塵世羈絆,全身心投入到佛道劍道花道茶道等等道之中。
不但臺階上的李老帥張御史,就連臺下正襟危坐的日本權貴們也麻木了:這就是天朝上國的秀才嗎?果然大明是世界燈塔!
楊植稍微給了眾人一點麻木的時間后,大聲疾呼道:“諸君,時代變了!
根本不需要我指出現狀!日本已經到了不得不改變的時候!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無論前面是萬丈深淵,還是你們的父母妻兒,都要毫不猶豫地踩過去!”
庭院眾人心有戚戚焉,特別是京都不久前經歷過一次兵燹,京都城里的貴族心有余悸,也不知道明軍離開日本后,京都下次遭燒殺搶掠是什么時候。
就連翻譯官細川高元都心疼了京都一會兒,上洛之前明軍劃分了搶劫京都的地盤,皇協軍也在京都收獲不少。
“所以我們要變法!
諸君,本秀才的本經是禮經,沒有人比我更懂周禮!
本秀才參考華夏周禮與天竺的種姓制,博采眾長,取其精華,終于替日本制訂出來了一部法律,名曰《種姓禮法》!
從今往后,希望這部法律成為日本憲法,以后日本就是法制國家,依憲政治國!這部法律要向每一個日本人進行宣講!”
這時,一名皇族舉手道:“秀才公!但是我日本讀書人太少了!”
楊植鼓勵地看了他一眼:“這是一個好問題!日本之所以讀書人太少,是因為日本使用漢字太多了!我建議日本把所有的漢字書籍銷毀,徹底不要用漢字,不用平假名,全部都用片假名拼音!這樣日本人民只要能讀出拼音,就可以識字,迅速擺脫文盲狀態!”
這簡直就是天菩薩!平日里日本權貴們也經常為漢字頭疼,想讓日本國民迅速成為文化人,還有什么方法比全民拼音化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