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他親眼見到曾經與皇阿瑪有過書信往來的牛頓本人,從他口中得知,他的家庭只是一個普通的平民家庭,他便是在金格斯皇家中學結業,于劍橋大學深造。
胤礽神色淡然,然而,牛頓的話卻讓他久久不能平復內心的波動。
這里的上層不僅沒有限制平民學習新鮮事物,反而極力鼓勵研究,那一座座博物館、研究院以及公共圖書館,讓使團眾人心生驚訝。
此外,胤礽他們還受邀請共同見證了英國倫敦股票交易所成立,見識的越多,他們才知道,原來商賈并非貧賤,英國如今這般繁華離不開這些商賈們。
時安看的越多,心里越發厭惡康熙的所作所為。
英國這些國家在大力發展工業,鼓勵百姓多多研究。
而康熙在做什么?
他明明料到了西洋這些國家未來會對中國構成危險,卻毅然決然地選擇充耳不聞、視而不見。
開放海禁幾十年,便又頒布南洋海禁政策,讓"片帆不得入海",只是因為他害怕百姓接觸到新事物,不受他的統治。
“愚民”“弱民”“疲民”的帝王之術,他運用得可謂是爐火純青。
頒布海禁政策,欺騙百姓,壓制火器,無非是不想讓百姓擁有強大的武器,與大清八旗抗衡,對八旗子弟阿諛奉承,重用旗兵,是為了‘辱民’,讓卑微的漢民們自慚形穢,不敢心生叛逆。
大清的這些皇帝,無時無刻不在忌憚中原漢人,他們不在乎什么先進文化和技術,他們目的只有一個,保住自己的統治地位,讓下面這些漢民們臣服自己。
時安那個世界的人,很少有人喜歡大清這個朝代,很多人都很是厭惡大清,更是有‘滿清誤國三百年’的說法。
若是康熙開明些,放開海禁,放開那些束之高閣的西方技術,那么或許就不會有后來晚清的備受欺凌,那段令無數華夏人痛心疾首、憤恨難平的屈辱歷史。
同樣是一國之君,彼得大帝在結束游歷返回沙俄后,大力推動工商業的發展,準許企業主購入整村的農奴到工廠勞作,批準外國人在俄國開設工廠。
為了鼓勵西方工藝和技術的引進,他把許多西方技術人員帶入俄國,還派遣許多年輕的俄國人到東歐去學習。
他模仿英國等國家,全國建立學校,科研院,圖書館等等,鼓勵所有人去學習,他善用人才,更重視人才。
這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怎么就這么大呢?
。。。。。。
傍晚,時安見胤礽的房間燭火還在亮著,便走過去輕輕敲門,“二哥,是我。”
敲門聲驚醒了正在沉思的胤礽,他揉了揉眉心,拖著疲憊的身軀走來開門,滿臉倦容道:“進來吧,正好孤也想和你說說話。”
他語氣沉重地說道:“茉雅奇,孤很慶幸你那天來找孤,要不然,孤也不會見識到外面這些國家已經強大的這個地步。”
“你不知道,在參觀他們的軍事設施時,孤藏在衣袖里的手在抖,曾經,孤以為大清很強大,可真正到了外面后,孤才知道,大清如今這般安定,還多虧了那片廣袤無垠的大海。。。。。。”
此刻的胤礽,全然不見在大清時的意氣風發,眼里滿是對國外的忌憚,自我懷疑。
“二哥,我們落后的不算晚,大清還有救!”
時安眼神堅定的看向他,眼中滿是希望和鼓勵,“二哥,我相信你若是登上那個位置,必定能讓大清煥發出嶄新的光彩,對嗎?況且,我們也并非一無所獲。”
說到這里,她的眼里閃過一抹狡黠的光,“畢竟,這些國家里,人才和人才之間也是有派系的,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機會得到賞識與重用,那我們惜才的太子殿下,不忍人才受到打壓,將他們邀請來到大清有問題嗎?”
胤礽的眼睛頓時一亮,對啊,沒錯,這不都是現成的人才嗎?
因此,后面幾個國家的旅程,胤礽的注意力也分散出來一部分放到招攬人才上面。
比如被譽為17世紀的‘亞里士多德’——萊布尼茨。